Translate

2020年2月19日 星期三

風箏與線-訪羅真聲傳道娘談同心同行-墨笛整理-聖靈月刊2005年7月

神對亞伯拉罕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亞伯拉罕照著神的吩咐離開吾珥,撒拉跟隨丈夫,一路行一路築壇,求告神的名。

傳道娘跟隨羅傳道從雲林、台南、岡山、鳳山、彰化、板橋、嘉義遷移;南區、中區、北區、中南區一路行,生命驛站處處交託,留下與神同行的佳美回憶。

看似飄蕩的時空,卻有著穩定情感的建立;看似妻小牽絆,卻有堅固的事奉;看似一無所有,卻是樣樣不缺。

夫妻同心同行,對於親子、夫妻、教會的影響如何?讓我們從羅傳道娘的分享細細品嘗。

攜手同行

問:

為何傳道娘要選擇請辭教職,而與羅傳道一起同行?夫妻同行有何優點?

答:

我與傳道認為「一人事奉,全家事奉」,家庭同行同心事奉,價值匪淺;且「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為了全心全意照顧孩子,包括安全感的建立、教育問題等等,因此選擇辭職。

然而請辭教職,放棄穩定的工作與經濟來源,此事公婆並不贊同。但我們認為「若是神的旨意,神必開路」,藉著禱告、溝通,終得公婆首肯。傳道者月休四天假期,家人同行,免去舟車之苦、假期限制,對於教會事奉較有彈性。

我們經常自我提醒,傳道家庭該有怎樣的心志?獻身給神該如何事奉,如何建立與神與教會的關係?故家人同住,教會的事仍屬第一優先;夫妻同行,搭配傳道探訪信徒,對於姊妹的幫助更加直接、深入;夫妻經常討論教會事奉工作,彼此代禱、扶持。

帳棚過客

問:

傳道娘如何因應傳道差派調動?搬家的難題為何?

答:

我們一家跟隨羅傳道駐牧教會約有12年,搬家次數共13次。隨身攜帶的多為簡便用品、重要書籍,並以地板為床。生活所需,有幾項共通的原則:

1.操練簡單的生活:由於生活方式如同客旅,我們購買用品時必仔細考量是否真的需要?我們不裝冷氣、不裝熱水器,冬天洗澡以大鍋子煮熱水,使用易於搬動的小冰箱、輕巧居家用品,以因應總會差派。

2.以教會為主:駐牧調動與就任之間時間十分短促,我們租屋考量以教會附近為主,便於家人參加聚會。

3.克服環境難題:物品經規畫與分類,提高搬家效率。

4.經濟問題:雖租屋增加經濟負擔,但以簡單的需求,量入為出,我們一無所缺。羅傳道的兄弟們十分支持他獻身事主,經濟上特別照顧雙親,令我們無後顧之憂。

頻繁的搬家次數換來「至少有一年的相聚」,我們覺得很值得,比物質生活優渥舒適與否更形重要。

愛的教育

問:

經常搬家是否容易形成孩子在人際關係上的疏離感或其他負面影響?孩子與父母同行有哪些優勢?

答:

搬家,表面上看來很辛苦,但是孩子與父母同住心理上較有安全感;她們的心安定,就能建立自我負責的習慣,像是課業,並不需要我們要求。搬家雖不穩定,但主耶穌幫助,她們很快學習、適應新的環境與同學,在人際關係方面,並不會有疏離感。

我時常陪伴她們,因此能看出孩子們特質不同,鼓勵她們發揮恩賜,陪伴著一起禱告,順其性向發展。

搬家過程雖然辛苦,「權衡得失」是我們選擇同行之關鍵。

遵行主道

問:

身為傳道的女兒,又與教會如此接近,她們在信仰上是否承受更多壓力?

答:

遵守道理,並非是對傳道家庭特別的要求,而是神對每個信徒的期待;為了討神的喜悅,每個人應該行道,知道該如何按聖經教導而行。如聖經所說:「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他不喧嚷,不揚聲……。他憑真實將公理傳開。」(賽四二1-3)。聖經怎樣說我們就怎樣努力追求,並非是為了做給別人看,所以不感覺有壓力。

我若聽見兒女按道理而行,便滿足喜樂;相對的,最大的憂傷莫過於此。「基督是否成形在她們心裡?」、「父母的神是否成為女兒的神?」乃為人父母最大的期待,我持續每天為女兒們守望禱告,因基督「成形」於心乃屬靈的爭戰,等待的過程是考驗。

恩典滿溢

問:

家庭同行,收入銳減,是否體會神的恩典與預備?

答:

我們曾因母親聚會搭車不便,欲存錢購屋給母親,正逢一位信徒已付購屋訂金反悔,小叔因而徵詢我們的購買意願,當時此屋行情僅五十多萬元,對於經濟不寬裕的我們較無負擔。購置後,道路開始拓展,房價頻頻波動,上漲數倍,超乎我們料想。這出自神給的機會,我們都深覺平日搬遷所繳的房租並無白費。

風箏與線

問:

傳道娘一家出版家庭共同創作的《風箏與線》,請談談這本書出版原由?如何收集成冊?

答:

由於文宣處邀稿,藉著專欄的刊登,將她們成長過程中隨手記錄的點點滴滴摘錄發表,同時也邀請羅傳道共同耕耘。後來文宣處有意出版成單行本,當時晨音已大一、美音就讀高中、聖音則國三,遂邀她們也加入,一家共同創作。

憑信交託

問:

幾年前羅真聲傳道擔任神學院輔導主任時,帶領神學生與家眷前往以色列實習,途中傳道娘身體不適突然休克,關鍵時刻,傳道絲毫沒有驚慌失措,只專心一意為傳道娘迫切禱告,並未要求大家協助送醫。請談談您們夫妻之間如何溝通信仰態度?

答:

當天晚上覺得身體不適提早回房,羅傳道為我端菜,但仍難以下嚥,才吃下一、二口,彷彿打嗝打不出來,隨即不醒人事。羅傳道迫切為我代禱後,才慢慢甦醒。我們對於信仰有共同認知:

1.信靠神的權能:

我們曾為病痛要靠神或看醫生的問題彼此討論,信靠神不分大、小事,不分大、小病,交往、結婚以來,我們經常仰靠主的權能,深信主必看顧。

2.按主旨意成全:

病痛中我們一方面禱告,一方面作心理準備,「準備」好隨時見主面,內心並不憂懼,因此把生命主權交在神手中,誠願按主旨意成全。

體驗神愛

筆者另訪談羅傳道,闡述家庭同行的理念。

問:

傳道為何支持傳道娘請辭教職?決定家庭同行需克服的問題為何?

答:

獻身前對神的愛有深切體驗,人生最重要並非錢財,生命若無神同在,人生毫無意義,為回報神愛因而獻身。大女兒晨音一歲時,傳道娘已擔任三年教職,我對幼兒發展甚為重視,與妻商量應該全心照顧女兒,相信神應許「天上的飛鳥不種不收,天父尚且養活牠。」收入減少,無形的收穫相對增加。

全家同行可以與孩子相處,無須舟車勞頓,我相信若合乎神的旨意,神必定開路。經濟的考驗則量入為出、知足常樂,以神同在為樂。

夫妻的相處與衝突暴露教會中,受信徒檢驗。我們學習包容接納、學習忍怒、靈修禱告、以道理基礎解決問題。不逃避衝突,意見不同正是增進了解的契機,熟習老練之後延緩衝突時間。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盼望、交託與順服,將道理落實生命中,讓我更具踏實的心。

線之兩端

有次筆者與另一位資深傳道深談,他神情黯然地說:「我因工作之故,無法管教孩子,年少輕狂的他經常翹課、飆車,最後車禍喪生,或許神不希望他繼續變壞,所以提早收回。」回首過往,徒增無奈。

筆者採訪多位傳道娘,雖非單親,卻孤獨面對棘手的教育難題。現今世代社會劇變,價值混淆,關係複雜,孩子面臨的誘惑與壓力非前昔所能想像。傳道家庭處在今日世代,是否不常回家等同忠心事奉?傳道人如何在家庭與教會兩難間如何取得神的喜悅?兩造之間關係衝突或可相輔相成?

《風箏與線》作者序中寫到「……老大、老二都讀了三所國小,老三也讀了二所國小。雖然如此,她們的學業成績並不受影響,因我們始終秉持一個信念──以不變應萬變。不變的是神的愛與父母的愛,如此該足以應付瞬息萬變的外在環境。」筆者感受羅傳道一家經營溫馨幸福的家庭節奏,付出代價贏得女兒靈性的成長,一家共擁的生命扉頁彌足珍貴。

筆者採訪時,聖音正好在家,論及父母教育的影響,她提及自幼禱告的慣性,從國、高中每日讀書前向神祈求智慧與安靜的心中,漸漸有所體會。負笈北上之初,無父母陪伴照顧,但仍深信,父母必定日日代禱。

我的父母非常支持孩子選擇學校,但時常提醒我們多禱告。從小養成禱告的習慣,北上後成為操練信心的功課,生病、生活遭遇困難必定藉著禱告向神祈求。我還有待努力的目標,仍望著標竿直跑。

風箏與線,親情綿相繫,親密卻脆弱,強風來襲易折斷。風箏與線如傳道家庭,也似我們的家庭,唯有真理和愛維繫的長線,風箏才能遠行;唯有線的鬆與緊,風箏的遨遊天際,方能一睹寬廣視野。

神與教會,傳道與家人,傳道家庭與你我,似風箏與線,願彼此珍惜。

https://joy.org.tw/holyspirit.asp?num=19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