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4年11月7日 星期四

為主讀書-林琦偉姊妹-2024.1004-沙鹿教會

記得前幾個禮拜,青教組有個共習課,讓學員填寫學習單,回答人生現階段,遇到最大的困境?我發現10個學生,有9個寫到國中會考是他們覺得最難熬,是現階段人生最大的困境。去年暑假,小妹到國中班學生靈恩會講了一堂課,叫做「原來書可以這樣讀」,小妹現在與在座的爸爸媽媽及青年學子分享該堂內容,分享一些讀書方法及做筆記的方法。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把書念好,跟把考試考好是同一件事嗎?書讀得越高,代表這個孩子就是一個成功的人嗎?其實把書念好,跟把考試考好是不同的事,畢了業也不等於可以不讀書了,讀書及學習是我們一輩子要做的事。

現在有幾個活動,請大家一起來參與,第一個是請大家假裝自己是時間烘焙坊的麵包師傅,試著做一個美味的時間大餅。這個大餅的成分有六類,即「上課、讀書、休閒活動、睡覺、休息、生活瑣事、其他」這六類。每個人的比例都會不太一樣。神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都有24小時,我們一天有這24小時,就像我們現在有一個大餅,我們可以把自己的24小時做一個切割,看看怎麼去運用這24小時,怎麼去分配協調這個時間大餅,讓自己感到最適合。

另外一個活動,請大家看一下簡報上的一連串數字,請問您還記得那些數字嗎?很難全都記得吧。我主要想講的是,國外有個學者叫艾賓豪斯,他有一個「遺忘曲線」的理論,主要是告訴我們,我們對一件事情的專注力,只有25分鐘,而且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我們背完單字,可能20分鐘後,就只記得58%,再隔1小時,剩下44%的記憶力,等到一天結束的時候,就已經剩下33%,一個月後,只記得21%。這意思是說我們人的記憶力其實非常有限,而且會一直下降,所以有人說到「25分鐘的讀書法」。透過不斷的複習,會提高我們的記憶力。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就複習上一次記憶的內容,這樣可以讓我們很快的恢復記憶。

四種錯誤的讀書方法

一、被動學習法

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一個讀書方法,就是被動的吸收課本或是老師告訴我們的知識,考試時,將書中的內容背得滾瓜爛熟,但只要題目稍微一變化,可能就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二、花很多時間讀書

一般來說,會以為考試考差了,是讀書時間不夠多,但是其實不是。而花時間讀書並沒有錯,但是在短短時間中,我們頭腦可以吸收的知識有限,要在短時間裡塞入大量的知識,會讓我們的記憶力變得更混亂,以致無法有效吸收所學習到的知識。

三、不斷更改讀書計畫

讀書需要長期的累積,才能看到效果,如果不斷更改訂好的讀書計畫,不但沒辦法有好的讀書效果,也難養成好的讀書習慣。

四、將所有的重點都抄下來

有時候在補習班,或是在學校,老師會提供筆記讓學生抄,有的學生會把老師寫的一字不漏全抄寫下來,後來回頭再看,完全不知道自己抄的內容是什麼?因為這些筆記的內容,不是自己整理的,沒有經過思考,就沒辦法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進而保存起來。

讀書跟我們平常聚會聽道理很類似,我們會鼓勵學員或是弟兄姊妹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在聽道過程中,我們可以靜下心來,聽懂台上的傳道想要傳達的內容,消化一番,再做自己的筆記,這樣是比較好的一個學習方法。

讀書的三原則跟五步驟

三原則就是彈性原則、自然法則及獎勵原則。首先是「彈性原則」,我們擬定讀書計畫要有彈性,要預留空白的時間,因為我們的生活常常充滿變數,例如家人臨時約去吃飯,還有就是要安排放鬆娛樂和休閒消遣的時間,因為有時候我們強迫自己去工作,完全沒有安排休息時間,會失去讀書的效果。

「自然法則」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天當中精神最好的時候,要知道自己效率最好的時間是何時?盡量把握這段黃金時間,把重要的工作排在這時來做。讀書要配合我們個人的生理時鐘,而安排作息的時間,要衡量自己的體力及能力,也就是訂合理的、可以達到的目標。不是說我今天立志要把整本書讀完,結果一整天下來,發現只達到一半,這時挫折感會很大。「獎勵原則」就是當自己達到一個目標,就給自己一個獎勵。例如這次考試,我有訂了一個目標,自己也進步了,就可以買一件衣服或去吃一頓好吃的東西獎勵自己。

五步驟就是「找出自己能夠安排使用的時間,確定必須完成的學習項目」,例如如我今天訂了一個目標,要把這個單元讀完。然後是計算學習的分量,分配時間,還有擬定計畫,執行計畫並且進行修正。

說到讀書計畫,市面上有很多表格,例如「一週計畫讀書表」,就是把國文數學,一科文科、一科理科這樣去分配,另外就是「to do list」,意思是我們都會有一些比較重要及想做的事情,想做的而且是重要的,就排在一。想做的但比較不重要的,就排在二,不太想做的但重要的,排在三,不想做也不重要的,排在四。其實有時候,我們在做事情的規劃時,也可以這樣做。

另外也有緊急跟重要的,例如明天小考,這事情滿緊急的,所以我們就把它列在「緊急重要」這區塊,緊急但是不太重要的,例如去搶購玩具或買宵夜,這是比較緊急但是不重要的。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例如玩遊戲、看電視,這個並沒有麼重要而且不急。另外有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例如選未來要就讀的學校,這是滿重要的一件事情,需要長久去規劃。有時候我們遇到很多很多事情通通擠過來的時候,我們可以參考這個list,把自己覺得重要,還有想做的事情,做一個分配規劃。我們都知道緊急跟重要的,當然要優先去做。

比較正確的讀書方法

其實複習看起來很簡單,但用對方法,才能將所學到的知識記下來,就像剛剛講到的記憶曲線,就是我們背完一個單字,可能隔了一個小時,就已經忘掉了,一個月後幾乎就是忘掉了80%,這讓我們知道,要每天固定安排複習時間,這樣可以有效降低遺忘的速度,延長記憶的時間,把短期記憶轉換為長期的記憶。我們平常的聚會、讀經也是這樣,有時可能傳道講了一篇道理,我們如果沒有寫下筆記,可能回到家,已經忘掉了一大半,所以做筆記,回去稍微複習一下,可以回想起今天傳道告訴我們什麼重要的聖經內容。

有一個研究說到適當的休息有助於學習。剛剛說人大概只能維持25分鐘的專注力,所以25到30分鐘後,最好起來走一走,休息個5到10分鐘。有一個有趣的研究,找了72個學生,拿一張卡片讓他們去記憶這個內容,他們學習完之後,馬上運動的這一群學生,學習效果是最差的,學習效果比較好的是學習完隔4小時再去運動的這一批學生,完全不運動的,讀書效果是在中間。因此,我們的大腦在專注學習,吸收知識的過程中,都是有一個時間範圍的,只要超過這個時間,整個學習效果就會急速下降。有時候我們一整個晚上坐在書桌前,可是一個字也看不下去,這時候可以起來走一走。

之前聽過田輝煌傳道說他一個妹妹的見證,他妹妹叫做田珍寶,以前讀台中師院,那年代的學生一律要住校,而台中教會每天都有聚會,田姊妹每天不管颳風下雨,晚上一定都會騎著腳踏車去台中教會聚會。她的室友跟她說:「明天要考試,不要去聚會,留在宿舍讀書」。她回答說:「不行,不行,我要去聚會!」。她去聚會完回來,也很認真讀書,後來考得比其他同學都更好,因為她把神擺在第一,把信仰擺在第一,聚會完回去,她盡自己的本分認真讀書,神就帶領她的腳步這樣子。

有時我們吃個東西再回去讀書,會讓我們的讀書更有效率,因為讀書是一個很燒腦的事,另外也要運動鍛鍊體能,像剛剛說到荷蘭跟蘇格蘭大學的學者研究,他們發現讀書後四個小時做運動,能夠增強記憶力,效果好。反而是讀完書,馬上運動的效果比較不好,因為運動可以讓大腦釋放神經傳達物質,讓我們的腎上腺素還有多巴胺分泌,它可以增加我們的記憶力。

你如果讀完書馬上去運動,會干擾我們的學習,反而容易忘掉細節。所以醫生建議就是學習時最好可以專心吸收,隔了幾個小時後,再去做別的事情,這樣是最有效率的。另外要有七到八小時的睡眠,因為學生正處於青春期的階段,腦部還在發展中,所以睡眠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有科學研究說睡眠不足會導致壓力,身體還有心理的壓力會增加,然後會影響專注力跟吸收力,所以不要想說,我熬夜讀書,效果可以更好。其實重要的是有效率的學習。

另外還有一個研究說,學習完馬上去睡覺,也就是你讀完書,馬上去睡覺,雖然前兩個小時的記憶會慢慢減退,但是,你隔天起來,你睡覺前所讀的東西還能記得住。

還有就是「分段式的讀書法」,就是每本書的章節跟段落,都是這一段內容的重點,就像聖經裡面有分66卷,每一卷最前面一段的最初幾個字,就是這一段的主旨重點,所以我們讀書時可以先看書本的目錄,就可以知道這本書的架構是什麼?然後再去讀這本書的內容。

另外一個是「互相教學法」,主要是說我們讀完之後,你把書本蓋起來,然後講一遍給別人聽。如果對方聽得懂,表示你已經吸收了這本書的內容,因為在講解的過程中,你統整了自己所學到的,這過程中,你還可以知道自己有哪一些還不太懂的地方。例如禮拜六的宗教教育,爸爸媽媽在孩子回家後,可以問孩子今天在教會聽到什麼故事?請他講給你聽,如果孩子可以完整的講述出來,表示他吸收了今天老師講的內容,這就是互相教學法。就是把學到的內化,然後再講出來。

「類比聯想法」,就是例如我們聽到「給愛麗絲」這首歌,我們就知道垃圾車來了,這首歌是一個中性刺激,但是它總是跟垃圾車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只要聽到給愛麗絲這首歌,我們就知道垃圾車要來了,這是一種古典制約。

另外不管在教會還是在學校,老師們都會提醒學生要做筆記,其實筆記不單是將老師整理的重點抄下來,而是要經過內化,學習怎樣去整理,然後再將整個過程記錄下來。有時候,我們在課堂上拼命的、拼命的抄,抄得滿滿的整本都是,可是回去看就看不懂,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抄什麼?

比較好的做筆記方式是,在課堂上將聽到的重點記下來,然後練習專心的聽課,

然後練習抓重點,邊聽邊寫,記多少算多少,不要為了記筆記而錯過了老師的授課內容。一份好的筆記,它是經過自己思考理解後所寫下來的重點,用自己的話,自己的語言來寫的,這可以方便自己日後做複習。

有一個讀書方法,就是第一先專心聽課,第二個回家再看一遍,第三是看第二遍的時候,邊看邊做筆記,第四是再讀一次自己的筆記。

如果這本書有目錄,我們就先看目錄,因為目錄是作者整理好的重點,我們可以花時間想想,為什麼作者要這樣編排章節,這樣可以抓住這本書的主旨。另外可以很快瀏覽完整本書,抓住整本書的脈絡,再慢慢的回頭去看。

第三個就是看完整本書後,就把書本合起來,用自己的話,說一遍或寫一遍,然後整理屬於自己的目錄筆記。

做筆記的方法

做筆記的方法很多種,例如康乃爾筆記法、心智圖筆記法、麥肯錫筆記法…。康乃爾筆記法,是一位美國康乃爾大學的教授,所提出的一個筆記法。就是學生在上課、聽演講或讀書的時候,可以很快速的記錄整個架構的內容,做讀經筆記的撰寫。其實這個也可以用在我們聽道筆記上,不管是讀書還是聽道筆記都可以用到。它最上面就是日期跟主題,然後在右手邊有個「筆記欄」(把所聽到的,大量快速地記下來)。整理欄就是這些筆記欄裡面的重點,當你講了一大篇資料,裡面到底有幾個重點?你就把重點寫在整理欄。最底下的「摘要欄」,就是我們可以回家複習所體悟到的內容或者是疑問。例如你聽完後,在這裡面,你有什麼疑問?你可以把它記在摘要欄裡,然後下一次再問老師或者可以請教傳道。

康乃爾筆記法

是用在整理上課的重點,最上面是這堂課的主題,或者是這堂課的整個大主題,然後右邊就是老師的上課內容,可以把複雜的資訊,寫在筆記欄,左邊是精華內容,就是你整理的條列式的重點,是寫在左邊最底下,就是寫下你的疑問還有你整體的心得,都可以寫在做下面的摘要欄。

黃金三分割法

它最旁邊的就是課程紀錄,就是你整節課,整場演講所聽到的重點,最上面一樣是標題、摘要、重點整理,最右邊就是困惑跟補充。這個筆記的方法,它就是將筆記區域分成三大區塊,然後由左到右,分別是課程紀錄、重點整理及困惑與補充。

心智圖筆記法,它中間有一個主題,然後往外去擴散,例如說到比例與百分率,我們把這個主題去發散去發想然後,整理成一個筆記。我之前有看過教會的小朋友,他的聽道筆記是用這種心智圖來做筆記,這需要有很強的邏輯,對整個架構很清楚,它適用的時機,是需要釐清各種資訊的關聯或者是建立思考架構。就是由一個主題往外擴散,你先把所有的關鍵字都利用聯想的方法,把這些重點串連在一起。它有一個軟體叫MyMap這個心智圖的軟體,可以用電腦去畫。

麥肯錫筆記法

這個是另外一個學者寫的,它就是最上面一樣也是標題(或主題),它底下就寫結論,筆記欄分成三欄,現狀跟解釋現況,還有提出對策,剛剛說到的現況,就是例如它將一個現象記錄下來,中間是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再提出對策(解決方法)。

剛剛說到個筆記方法,事實就是將一個現象記錄下來,解釋就是不斷的思考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行動就是針對每個原因提出解決方案。

其實筆記的重點,不是寫的多好看,而是你所記錄下來的東西,有沒有在腦中形成知識架構。筆記是為了幫助我們記憶,不然寫再多,如果沒有思考也是沒有用。好的筆記可以幫助我們快速了解,講得出重點。但是不見得每個人都看得懂你的筆記。所以別人的筆記對我們來說不見得是適合的,比較好的是整理出自己的筆記。在整理過程當中也可以了解,你對這個知識的了解程度。

簡單的符號及劃重點

另外就是我們在做筆記的時候,可以用螢光筆來畫重點,但是不要超過五個顏色,三個顏色就可以了,因為太多顏色會看得眼花撩亂。我們可以用簡單的符號來幫助自己整理重點,用像「三角形」的記號,是比較容易忘記的重點,打「星號」就是考試容易考的重點,「邏輯關係」,是用箭頭來表示。畫重點就應該畫在重點上,不是把整篇文章都畫起來。我看過有小朋友畫重點,他把整本書都畫起來,都畫螢光筆,這樣跟沒有畫是一樣的,重點是要畫在重點上,不是整個段落都畫起來。其實也有一些抓重點的方法,有時候小朋友數學考不好,不是他數學不好,而是他的語言不好,因為他看不懂題目,導致數學算不出來,因此語言跟數字有相關連。

抓重點的技巧

我們要先了解全文大意,然後抓重點的重點,就是標題,或者粗體字、專有名詞,這些都是整篇文章的重點所在,一篇文章中的圖示或照片,有時是重點所在,而文章中文字的部分,可以做分段,然後畫重點,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比較快去理解,我們也可以整理表格,或是樹狀圖或心智圖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抓重點。

其實讀書,不光只是為了考試,我們到任何階段都會接觸到文字,都需要閱讀,尤其我們基督徒,不管你到幾歲,都還是要讀聖經,都會接觸到文字。當然讀書的目標,不完全是為了考試,每天聚會、讀經,或許我們讀完就忘記了,但是這是一點一滴累積的過程,將我們的靈性更提升,洗淨我們,讓我們的靈性能更成長。

聖經告訴我們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雅一5)。我們讀書,不是為了將來賺大錢,或是為了什麼目的,我們是為主讀書,就如:「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十四7、8)。

我們每個人活著都是為主而活,我們讀書當然也是為主而讀,讀書是一輩子的功課,目的是為了將來能夠服事神,在教會為主所用。主耶穌也曾對門徒說:「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太十六24-26 )。

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有目標的讀書,是很快樂的,靠神讀書,許多困難都可以迎刃而解。記得我在求學階段,父母都會提醒我們說,我們讀書前要記得禱告,考試前也要默禱,神會帶領我們。

https://www.youtube.com/live/Nq6y6t76Ju8?si=kjU0HUgApHT26r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