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回轉歸向神-小羊-宗教教育1999年3月

哈利路亞,奉主耶穌聖名做見證。從小我便在教會受洗,接受宗教教育。然而我卻曾在信仰的路上跌倒過。

高三時因細故和父親鬧得不可開交。自尊心強的我便開始了一年和父親不說話的日子。痛苦的我時常坐在書桌前發呆、流淚。我開始埋怨神為何不幫助我脫離痛苦深淵。

雖然我還是會到教會聚會,但我的心和神漸行漸遠。那時我的老師們正熱衷於「長生學」。它的宗旨是可讓加入者心靈平靜、潔淨,且可賦予人醫病的能力,愚昧的我竟信以為真,便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加入了長生學。為期三天的課程在講解長生學的好處和組織。課後並由一位老者替我們按首、傳授醫病能力。

人在軟弱無知時常常分辨不清是非,於是我滿心歡喜地接受,而忘了這是我們教會不允許的。在家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我從長生學「畢業」了,他們認為我是可造之材,因為很少有像我這種年輕又是名校的學生來參加,因此我也以為從此我將另有一片天空。

「畢業」時,他們交給我一張類似印度僧侶的畫像照片和一枚有磁性的徽章,讓我在感到「能力」減弱時可再加強「能力」。

我的心開始恐懼,而且並沒有得到平安。我的日子過得痛苦不堪,我不僅要躲避父親充滿怒火的眼光,更要逃避內心的魔鬼。大學聯考放榜後的我,更猶如行屍走肉般地無助。

沒考上後使我更不知如何面對自己,甚至想走上絕路。感謝主,在我無法承受時有妹妹陪伴著我,她試著要我和傳道或執事溝通。無路可走的我便和板橋教會的廖執事訴說了我的情況,他要我將照片和徽章丟棄且誠心向主悔改禱告,求主赦免我無知之過。奇妙的,是主祂原諒了我,讓我和父親重修和好,而且在重考後考上不錯的學校。

現在的我更懂得依靠神,因為祂從未放棄過我這隻走失的小羊。祂依然用祂的大愛包容我、安慰我。感謝主的赦免,我將盡我一切的恩賜榮耀神,為主做聖工。願一切榮耀歸於天上的真神。

http://www.joy.org.tw/holyspirit.asp?num=2510

中區宗教教育觀感-黃基甸傳道-宗教教育1999年9月

在教會的歷史上看到,宗教教育不穩定,教會就不安定。傳統中,宗教教育目標即在造就下一代屬靈方面的智慧、責任和使命感;此目標在當前社會,因人心性退步,就顯得更重要。求主帶領,讓我們覺悟這件事。

目前由「數字」的統計上,表現出教員人數,學員人數和班別數目都直線上升。在教學上及各種活動中,很「多采多姿」,這裡面一定存有教員的用心,願神記念。過去「宗教教育」的上課很單純,大概就是唱詩、講故事、畫圖、勞作、唱遊和一至二次的禱告會。

把前後的情況作個回顧,心裡就默默地沉寂下來。不知我們是進步,還是隨著時代潮流,扭曲了宗教教育本質?想起楊約翰長老的勉勵:「不要讓宗教教育的進步,只是教室的設備、佈置,或教學法。應引導孩童體會聖靈的同在,訓練孩童的使命感。」

最近又聽到許東霖長老在靈修會中,語重心長地指出近一代年輕人的信仰危機,期待傳道人牧會中要留心。在此也提出幾點,共同思考:

政策漸漸轉移

過去傳道、負責人、班負責常會勉勵教員多禱告,體會聖靈的工作,在服事中建立自己的信心,無形中對宗教教育教學的目標能夠維護,也確實聽到不少得聖靈,或信仰生活的體驗談。

或許缺乏變化,顯得有些呆板。在求新的用意下開始結合「民意」,慢慢地很多個案情況一直跑出來。在極力推行中,成果不彰。不得不加強組織,甚至增加規條。長久下來,在宗教教育上原本的精神、觀念,慢慢淡化。到現在教學目標被模糊了,宗教教育的政策被轉移,應該說「沒什麼原則」了。

職分須分別為聖

教員是一種教師的「職分」。

過去當教員,都是由職務人員慎重地遴選出來,尚未受聖靈的人不可能參加這項服事。教員的職分,在當時的青年心中有一份羨慕、敬重。

因著人不懂掌握組織,衍生出的複雜和壓力,而隨著時代開放的潮流,現在是只要有人,就趕快推他去做。要當教員變得很輕易,未受聖靈者參與的比率漸漸增加,並且視為學習做聖工的機會;不像過去,具有承擔聖工使命的精神。

在社會轉型、課業壓力增加的現實環境下,教員參加晚間聚會的比率不超過10%,幾乎可以說:教員都很少參加聚會;到會堂來,就是去教室,沒有排課就沒有來。在這狀況下,教員的「職分」被忽略,現在的教員很有才能,但「宗教心」、「一體」的涵養很低。

目睹今日宗教教育之衰微,素質日漸低落,為什麼「我們」還不著急?

教學風氣的省思

一、現在的青年不會唱詩

以前在幼年詩歌中就有不少讚美詩的副歌,少年詩歌本中也有不少簡短的讚美詩,很自然地,到了初、中級班就會唱讚美詩。

時代的風氣,趨於追求感性、可愛的氣氛。就把詩歌本放在一邊,自行印製許多歌譜。後來總會不得不改編,到現在中級班學員大多不會唱讚美詩。

為什麼我們要排斥平凡?為什麼不能靜下來體會讚美詩中詩歌的生命,而在教學中提出分享呢?豈不知,不同的聲音,表達著不同的生命?

二、現在的青年不會禱告

過去在幼稚班上課時,第一次是悟性禱告,第二次全班的教員會跪在兒童旁邊一起禱告,唸「哈利路亞……」;並且每季有二次的禱告會,禱告的時間都30分鐘左右。現在青教組不排禱告會的不在少數,就算有也只是10分鐘左右;下一代不會禱告,教會的信仰如何維持?

現在的青年沒有教會觀念,若問喜歡來聚會的舉手,人數就太少太少了。若問教會是什麼?大部分沒有人舉手,漸漸地,青年把教會當成活動場所、交誼廳。

原本增加活動的用意,是為了促使信仰生活化,但一直沒有人在其中引導;而活動的內容又漸物質化、世俗化,隨電視綜藝節目的方式走。若願將「教會」這二個字放在心裡,歷史證明,聖靈會漸漸帶領的,為何不去好好思考?

隨著環境的改變與需要,學員上、下課大部分都被接送;沒有接送就不來聚會成了理所當然,心中也不會不安,相對之下,主動參與聚會的意願降低。

存在崇拜中幾個很基本的動作,都在時代的風氣中扭曲了。目前社會現象,因為人心性的墮落,呈現許多問題,而顯明出宗教信仰的重要,但願社會這個經驗,能引起我們再思本會的宗教教育。

結語

看起來問題好像很嚴重。感謝主,若回顧教會歷史,則發現解決之道不複雜;為此,區負責一直勉勵「火車頭」要站起來主導聖工。我們的改革是精神的問題,不是物質。就近代的歷史而言,也可以說:不是策略,也不是規條。

面對這些問題,區負責期盼大家檢討自己的事奉精神,與神的信靠、交託。將信仰結合聖經,取得靈修的方向。不要忘記我們是屬靈真教會,凡事取得合乎教會的方式,表達在服事上。一定會看到聖靈引導的方向,不至於只是呼口號,甚或人跑到神的面前。

教會是一體的,所有的聖工,彼此間都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宗教教育工作,在整體聖工的安定和發展上,具有絕對影響力。

神在時代的動工,已漸顯明,體會神應許在聖工上之恩典,蒙福的是誰?無知的財主,豈無能力?願我們再次思想原有宗教教育目標,敬重自己職分,在時代中取得「兩全其美」。

http://joy.org.tw/holyspirit.asp?num=2607

走過婚姻中的不可能-黃基甸傳道-聖靈月刊2006年9月

婚姻的關係,雖然只是夫妻兩個人,但卻是整個人際關係中,能否穩定的基礎,因為有神的旨意存在婚姻中,婚姻才被稱為「神聖」。但看今日的婚姻,能達到神聖的到底有多少?人的生活,陷在一種莫明的僵化中。此時,人也一直努力營造出各種的成就,來粉飾心中的僵化。奈何此舉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終必敗落。

近來「生活方式」被改變。人比以前更不容易從生活中,去感受生命的造就,無形中使人格變得很不穩定,在「壓力」中,更難誠實的面對自己應該改進的地方。這時代,婚姻的關係已經很不穩定了,加上「人格分析」這種趨勢,真是「火上加油」,一觸即爆,小小的一個衝突,到後來竟以「分開」收場。在今天諸多複雜、諸多亂象中,該如何走過婚姻中的「不可能」?

一.路得記的省思

拿俄米的婚姻,在搬到摩押地住了十年之後,造成極大的破裂、悲慘。他看到如同自己成為寡婦的媳婦,就更痛苦,於是催促媳婦離開,並且跟他們說:我不可能有丈夫。我不可能再有孩子。你們也不可能再等孩子長大……。太多太多的不可能,嚴酷的綁在她心頭上。

後來因為路得「從一而終」的精神,「至死不渝」的跟隨。在極平凡的承擔(撿麥穗)中,不知不覺的走過很多很多的不可能,即拿俄米把孩子抱在懷中的美景,並且「家族」從路得的婚姻得到復興。驀然回首:哎呀!願「回猶大地」竟這麼奇妙。

是啊!婚姻既是從神而來,為何不用神的方法去經營呢?從路得的承擔也很具體看到,神的方法絕不是幾個教條化的神聖樣版,是很「人性化」的。如路得擁有一個「規範」,很有秩序的承擔實務的精神。

為何排斥平凡的實務呢?豈不知在實務進行中,所呈現出來的感覺,常是人心得溫暖。

二.被遺忘的三大空間

在婚姻上,除了尊重神的安排,還要生養敬虔的後代。俗話也說:天作之合,傳宗接代。在婚姻生活,兩性的平衡中,我們確實被屬世的知識塞滿,尤其在「專業」訴求的影響下,屬靈的引導消失,使我們徹底的忘了三大問題。

1.不同的適應

每一對婚姻,都是世界上「唯一」的、「獨特」的。神在每一對婚姻中,所要求、所預備的旨意都不相同,也就是說,每一個婚姻裡,在神面前都有不同的責任。在婚姻的問題中,怎能拿別人的方法,套在自己身上?

每一個人的生命不同,所呈現的特質不同,在問題的需求上也不一樣。當一個人有面對神的心,他會自然的穩定在這個不同中,在問題的困擾、煎熬下,不會被血氣操縱,急著折一樹枝,代替溺水中的幫助。

奈何,面對神的心,在時代的變遷中被扭曲與沖失。而突顯肉體的血氣,使人不能安靜的面對生命特質的不同,所存在的不同適應。因此,人的心就打亂,就著急了起來。把人的困難重重的壓在一個「框架」中,於是「負面」的情緒被強化,想法就愈「主觀」,個人預設的立場也就愈強,這時候,再小的問題,都會重重的把人壓扁。

「知識」會成為「傷害」,朋友的關懷、建議,就如約伯在患難中,那三位朋友來關懷的情形,不關懷還好,愈關懷約伯的心愈亂。他的三位朋友都是明哲人,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是智慧,但怎麼會變成這地步?

婚姻裡有一個「靈」的問題。如《創世記》中,神用「伊甸園」的生活,來安置有靈的活人。「靈」是人和神之間,一對一的關係。任何人、任何物質的成就,都無法代替,唯有「誠實」面對神的心,才能產生與問題癥結有交集的感覺,才能因為神,使自己有意義的、正面的,引導人走出框架,要不然就如滾雪球般,愈來愈僵化。

2.進入神的主權之奧妙

聖經的福音書說:「神所配合的,人不能分開。」這句話,充分的表示,婚姻中有神的主權存在著。神的主權不是轄制人的,若說:既是神的主權,我作與不作都沒有意義,這種說法是知識的傷害。豈不知神的主權在靈修上,是因信稱義的操練所造就出來的境界。若有這般操練,在他身上會有屬靈的權柄,彰顯神的榮耀。

看著獨自生活在伊甸園中的亞當,神說:「不好」,便主動要為亞當造一個「配偶」幫助他,於是使亞當沉睡。這時候亞當沒辦法有意見,沒辦法主張自己,他只能在神的主權中。結果我們看到一件非常奇妙的事,神從亞當的肋旁取下一支肋骨,然後「又把肉合起來」,奧妙的地方,從這裡開始。

因為神又把肉合起來,所以不會因為取下一支肋骨,就留下一個「傷痕」在那裡,而是完好如初的。這說明在神的主權中,婚姻生活的適應,即使很辛苦,很多衝突,但沒有傷痕。這是什麼道理?如何明白?

福音書說:「神所配合的人,人不能分開;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這件事即為夫妻中的「性生活」,也就是從這件事、從生活實務來明白,而不是從推理是否合邏輯來明白。

我們常說:「床頭打床尾和」,剛剛才吵架,只因願睡在一起,有「那件事」,就和解了。沒有錯,性生活在傳統文化上,有願意再一次付出,願意再一次接納的意思。因為都成為「一體」了,還有什麼好吵的呢?

閩南語的「性」一方面指性生活;另一方面指脾氣。像白話文的「盧」,意境深入。這句話在講:盧來盧去,盧久了,夫妻之間就沒有性生活了,這是指兩個人都僵在一個「氣」當中。另一是指,沒有脾氣了,指兩個人在一件事上,魯來魯去,魯到後來,有脾氣也發不出來了。

夫妻間的性生活是神的主權,願意維持這件事,表示著願意讓神的主權在兩個「磨合」的人當中,那麼神「又把肉合起來」了,完好如初。《出埃及記》中,用「好合的事」來說明神在夫妻性生活中,所安排的「性質」──神的和平。讓「性生活」保持在夫妻二人中,這時候就算二個人在「磨合」中,有衝突,但神的和平卻在其中。

神的聖潔不因人有軟弱就不能存在,因過犯不如恩賜(有因信稱義的緣故)。同樣的,神的和平,不會因為兩個人有爭吵就消失,反而會因神的和平在兩人的爭執中,使兩個人的爭執,得到正面的、有意義的推進。這時候「時間」真的可以解決問題,此時軟弱不會在我們心中作「王」。

《羅馬書》中說:這時候「軟弱」成為經歷聖靈工作的機會,如同保羅說:何時軟弱,何時剛強。

你為何因「情緒」而故步自封呢?人豈能長久承受黑暗的情緒呢?不要忘了進入神的主權之奧妙,讓自己真的有屬靈增長的經煉。

3基督徒特有的意義

婚姻裡面的「約」,是神對人設立的,只要是人,都必須履行婚姻的約。沒有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差別。只因為我們是基督徒,在婚姻上,有一個很特別的意義,就是神為我們成全的,而不是你有沒有能力的問題。

如以上所述,在《路得記》談到,婚姻成為家族復興的力量,不因你的身分卑賤,就不能達成(拿俄米已成婚姻破碎中的寡婦,路得是摩押人,一個被公認為淫亂的人,被咒詛永不得入耶和華會中的人,卻蒙神救贖。)又如《創世記》,神用婚姻(伊甸園),維護有靈的活人這種創造,讓男女的結合,來體驗神的形像。這是基督徒才有的意義。

在聖經中看到神特別安排在基督徒婚姻中的價值,忽然間心中會真實的領受神那完全的接納,和全面的引導,使自己在各種婚姻問題中,得到明確的發展方向,使自己在各種困擾中,創造出價值,即所謂:「真理在,權柄在」的生活。所以我們要被聖靈充滿,謙卑順服神,在聖經中找出這個生活空間,必能力挽狂瀾,顯出神設立婚姻的心意。

為了強化這個特有的意義,我們從《以弗所書》看到一句話:「我們是祂身上的肢體」。保羅用什麼關係為信徒呈現出這句話?就是婚姻。當我們在婚姻中造就了「頭」與「肋骨」(身體),所闡述的生活角色、關係、責任,我們就要藉著這樣的婚姻生活,得到成為基督身上的肢體,這種感覺,多麼的奧妙!

保羅又說:為了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也是用夫妻間的「性生活」來延伸成為祂身上的肢體。你看,神為基督徒的婚姻,成全了何等奧祕的意義。

三.結語

信仰本來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同的信仰,自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來解決各種問題。神已為我們成全了無以倫比的奧妙,讓我們在各種問題中體驗祂的美善,請不要用自己能力不足,來捨棄當走的路,因為凡事出於神。

軟弱過犯的人增多-黃基甸傳道-聖靈月刊2008年4月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時代變遷中,教會開放很多;參與聖工的信徒中,有軟弱過犯的人也漸增。人都有軟弱,總要彼此接納;但在教會中不可讓「彼此的接納」成為「酵」。這件事情需要用心的思考。

剪影

人犯罪之後,因罪惡感加增,有些人就尋求宗教的慰藉,好像要彌補心裡的創痛。在教會中,也有人為了掩飾自己心裡面的痛,很樂意的去幫忙事工;有時候就因為這樣的熱忱,被弟兄姊妹們肯定,在教會人員更替的時候,就很容易被推薦出來。當被問及是否有保守道理、聖潔等的問題時,常敷衍帶過、不誠實,或被教導不要說就好了。其實,心中的不安,神是知道的。

接任聖工之後,一方面心裡戰「兢」,一方面自覺被大家器重,好像是神赦免他了,所以更努力參與服事,也常用服事的成果來代表神的同在,來安慰自己是配得的。一段年日之後,發現自己並沒有被神處罰,就以神的慈愛為背書,漸漸認為自己已經走過那段路而得以救贖。

爾後若是看到軟弱過犯的人,就以自己一點點的經驗作依據,直接勉勵他人。就這樣週而復始,一個接一個,加上社會上道德的淡化,至今已有人覺得犯罪沒關係,懂得悔改就好了。這個變化,使比較單純保守的人,或比較注重道理修養的人,漸漸退出聖工行列。至今,從小信主,經過宗教教育的人,在聖工行列上有幾個?!在領導幹部中,後來信主的人漸增,而這些人中,不少也是「意見領袖」。此時,整個教會的特質就受了很大的打擊。

檢討

即使在靈修上,有比較成熟的例子,但也很難把箇中的心路歷程,即所謂的「付出代價的掙扎與熬煉」說清楚;大家對這樣的事覺得很難面對。因此,遇到了軟弱、過犯的信徒,就表面上勉勵幾句,接著就自求多福了。似乎端看個人的機遇好壞,如果能漸漸累積一些經驗,越來越完整的把這類的體驗講出來,這在屬靈團體的造就上,必有其正面的益處。

有此癥結下,靈修操練的共同經驗,不復存在。人就片面的傾向用「成果」來衡量自己,以為用自己最大的力量,把工作完成這就對了。此時,有什麼需要互相提醒、勉勵的事,就很難提出來,因為有一個被完成的成果擺在那裡啊!「人家就做得那麼好,你講什麼講呢?」於是服事中的意義,為什麼稱為「聖工」的觀念,就通通被改變。你會不會發現,這時候有點像「用外在的成果,慢慢的毀壞教會的保障了」。但「成果」,一定是聖工嗎?

又在這樣的人中,有一些因為他的熱忱、他的積極、他的能力被肯定,當面臨要處理同樣陷入軟弱過犯的人時,就更難提出來了。一講起很快就被「誰沒有犯過錯?」這樣一句話封殺,因為有些人已是聖職人員,已是……。把工作做好就可以了嗎?已有犯罪的事,能夠全然的面對神的旨意嗎?或在教會中漸漸以人的方法服事了呢?

軟弱過犯的人漸增,好像漸漸擴散在許多層面。若不能及時建立靈修的引導,恐怕漸漸惹動神的憤怒。工作人員背後隱藏著一些污穢,卻用成果自我陶醉、美化其名,最後必然成為──工作成果很多,但信仰的造就很少。在這樣的趨勢下,信仰也漸漸浮躁。

如何面對

為了關懷,給人再一次的機會,如主憐憫人的心腸。所以接納軟弱過犯的人,這是學習著:求主饒恕我的心。既是學習,就不可忘記,靜觀結局,作必要的調整,也不要急著用一次的經驗代表全部,或者可因一些經驗,我們放膽做更多方面的思考。總是要儆醒,絕對保守為主、為教會的心。

會幕中關於赦罪的應許:從銅祭壇到洗濯盆到施恩座有三個階段,到施恩座這裡,有兩個基路伯在施恩座的兩頭,用這兩個基路伯面對面,臉向著施恩座。「面對面向著施恩座」這句話,這個肢體語言,所要說明的是什麼?當你跟一個人靜靜的面對面,看著同一個地方,這有什麼涵義?

當看到「施恩座」原意是蔽罪之地,又看到保羅在軟弱中的體驗,或看到耶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被舉起來那時候的意義,我們的心就流露出一股悸動。原來神願意,神堅定沉著的在等待(面對面向著施恩座),等待著看到祂樂意流血,赦免我們的罪後,在我們身上見證出來的權柄、榮耀。

是啊!神為什麼願意赦免你的罪?沒有祂的旨意嗎?沒有祂要引導我們去發展的方向?去體會的意義嗎?一定有。那是什麼?在每個人身上的答案,各不相同,也不是一時就能知道。若能謙卑順服,接受這個操練,教會必能重拾靈修中的見證,在亂世中得復興。我們應切身的思考:面對面向著施恩座這句話,我們好似看到神在赦罪中的等待,好讓屬靈的心從身上發出而經歷聖靈的更新。

「獻祭、除酵」是面對軟弱過犯的人重要的原則和靈修的引導。教會是屬靈的團體,務必以靈修操練中的見證為首要。在經驗中,軟弱過犯的人,若能謙卑、順服,一直到底,必能成為靈修的見證,以滿足神在赦罪中的等待。

既是獻祭除酵,你用什麼作為祭物?神所要的是什麼?既是獻祭、除酵,能不擺在壇上,能不被火焚燒嗎?所有的過程都有一個共同點:「無我」。那麼你在軟弱過犯中,為什麼還急著用成果維護自己?而在這裡有一個重要的主題:「除酵」。所以在「獻祭」的過程中,要很用心去追求,去思考得到的是什麼?即粉碎自己,完全不主張自己,以得聖靈的更新讓赦罪的體驗在心裡有見證,而延展屬靈的服事。這是何謂「聖工」,觀念的開始。

築壇獻祭,求告耶和華的名,這是《創世記》中很典型的一句話,原來「祭壇」是《聖經》對禱告的第一個說明,在在的教導人,如何在禱告中追求更新。你跪下來禱告,就是一個祭壇,當然用祭壇的心站在其中,看到耶穌在壇上的工作,激發自己而抓住救贖,接受赦罪的爭戰。

得平安後不忘自己本來的面貌,如獻平安祭中,要用有酵的餅(承認人在平安中,本來的狀況)以得主愛的激勵,不消滅聖靈的感動。如今軟弱過犯的人漸增,存在的地方也更廣,讓我們有更具體的事實,承認平安祭中這塊有酵的餅,以促使自己更願擺在祭壇上,更願意被火焚燒。勿忘:祭物不被火燒,則發臭,它雖擺在祭壇上,卻是污穢祭壇。勿忘:聖工的意義是靈性的更新,不是成果。

人都有軟弱,總要彼此接納。而我們今天迫切的責任是,在這個接納中,成為靈修的引導,免得在教會中發酵。

今天還不是完全的時代,而且在潮流的影響之下,道理的根基不如從前。保羅給腓立比的信中有句話:「到了什麼地步,就當照著什麼地步行。」(腓四16),這話是對人的體貼,也成為得保守的必要。如果在道理的教訓裡面,沒有相當操練,你能有足夠的靈修來表達這個方式嗎?

教會的服事處處都有靈戰的角落,尤其在關懷嚴重軟弱過犯的人上會更直接。在這場靈戰上,不是用道理的知識得勝,乃用靈修操練的見證,畢竟,靈修是教會中服事的基礎。沒有相當的靈修,硬要主張對這種人接納,此舉在靈戰中容易站不住腳步、漏洞百出,不宜作這主張。

大馬色亮光之前的保羅,你認為他是剛強的?還是很多軟弱、過犯的?那時的他用律法上的義講,是完全無可指摘,而且他也很熱誠,很願意服事神,工作很積極,很有成果。每完成一件事,自己心裡也覺得是再一次為神熱心了。但大馬色亮光中的聲音是什麼?(你為什麼與我敵對!你為什麼用腳踢刺?)

大衛犯了許多罪,後來充滿懊悔,赤裸裸的對神。不再計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像示每忽然跑出來咒罵他,邊罵邊拿石頭砍他,把土揚起來。旁邊的元帥無法可忍,告訴大衛:容許我去把這死狗的頭砍下來吧!大衛說:容許他吧!或許是神差遣的。或許神看我受了這凌辱而施恩與我。示每有理嗎?但大衛卻這麼做,也藉著這麼做,而成為主導者,把自己引入神的操練中

尼尼微人後來接受了約拿的禱告。從國王到老百姓,從人到牲畜很徹底的表達了對神的悔改,那幾乎是歷史上最全面、最徹底的悔改。他們這麼徹底的悔改,神會怎麼赦免有把握嗎?經上說:或者……,也未可知。完全沒把握的,今天如果這樣的事情在你身上,對那件事,你還願意做下去嗎?現在人的心,被物質潮流影響,變得很狹隘,都看不到一件事情裡另外的層面了。

基督的心嚴而威、威而慈,恩威並存。關懷軟弱過犯的人,是效法基督的心,而這個心是從真理的訓悔中而得的。若不能有基督的心,在這種敏感問題的關懷上,還是保守一些。

結語

在歷史的事件中,都有軟弱過犯的人,但因神的主權存在,重新見證了「約」的恩典,而且在不同的背景裡,也呈現出不同時代的教訓與意義。

在早期的教會,因人心單純,環境純樸,這些軟弱過犯的人,便成為神公義的見證,而引導會眾更敬畏神。今天這樣子的人漸增,在屬靈團體中,又將造成怎樣的影響?相信,神也等待我們操練得更完全。

http://joy.org.tw/holyspirit.asp?num=5328

恩典中的靈修-黃基甸傳道-聖靈月刊2004年10月

神愛我們,願意不斷地憐憫人,引領人的腳步,祂常施恩典幫助。在恩典中,若願意感受神的心,一份無以倫比的感受,將在心中油然而生。

在教會中曾看到蒙恩的人,在恩典中視為理所當然,若遭遇不平順就抱怨;也見有人蒙恩則沾沾自喜,慢慢產生了驕傲的心;甚至看到教會中蒙恩的見證少了,就很情緒化地批評、輕視教會。以致造成雖蒙恩無數,但心靈卻是軟弱的,如以色列百姓一般(詩一○六15)。因此,恩典中的靈修更是重要,一方面可避免迷失、使神憂愁;另方面較有機會在神所賜的恩典中獲得造就。

一、必要性

從舊約神的恩典和耶穌傳福音、行許多神蹟奇事、醫病趕鬼中,可看到幾個問題,並發現恩典中靈修的必要性:

1. 蒙恩不代表人就是對的

以色列百姓,在神顯出大災嚴懲埃及國後,離開了為奴之地。不久,「嗎哪」吃得厭煩了,想到在埃及的飲食而向摩西抱怨,後來神賜鵪鶉滿足百姓。在這恩典中百姓大起貪慾之心、惹神發怒、被神擊殺,歷史上稱為「基博羅哈他瓦」(民十一34)。這裏就表現出人蒙恩成就了心願不一定代表自己就是對的。

在耶穌的時代,有一次走在海面上,要到門徒所乘坐的船上,門徒卻驚慌說:「鬼怪」。雖然耶穌表明身分,但彼得仍不相信,說:「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耶穌憐憫他,成全他所要求的,讓彼得也走在海面上。此時:彼得也走在海面上了,在神特別的恩典中。但為何無法勝過風浪?主耶穌最後說:小信的人啊!為什麼疑惑!他已走在海面上,卻是小信的人,對耶穌還是存「疑惑」的(太十四25-31)。

從摩西到耶穌的世代,都有例子證明:在恩典中,人的言行心思卻是錯誤的,於今也是。這是恩典中,必須儆醒的。聖經中記載神賜恩給百姓,是不願讓祂的名受羞辱;不少時候,是因「約」的存在;有時候,是憐憫的緣故。我們必須坦然、安靜面對神的恩典,免得站立不住。

2. 人蒙恩不代表都是蒙神喜悅的

神以十災拯救百姓離開埃及。神是忿怒的,一方面埃及人的邪淫狂傲;一方面百姓常在抱怨。起初選召摩西,他不接受。只因「約」的緣故,神的時候到了,恩典顯明。

有一次主耶穌在安息日醫治枯乾一隻手的。眾人存著窺探的心,耶穌引導他們,他們卻不作聲(拒絕思考)。後來耶穌「怒目」周圍(可三5)。由此可清楚了解,有些神蹟中,神並不喜悅。知道這個觀念後,可讓自己在恩典中有一儆醒的心。

簡述以上二點,可知在恩典中更當重視靈修。或許我們疏忽了,以致於今天教會雖蒙神很大的恩典,卻是軟弱的。

二、心得分享

從以下神蹟中作為思考上的參考,盼讀者得神引導,自己讀經時獲得更多。

1. 變餅的神蹟(可八14-21)

變餅之後,大家對此很敏感。在忘了帶餅中,耶穌說: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這時候,大家被敏感影響,議論紛紛。後來耶穌說:你們還不明白,還不省悟嗎?心還是愚頑嗎?

因受敏感影響,失去單純的信心,不能思考所面對的事,這代表了什麼人性?想到耶穌說:心還是愚頑嗎?便覺得這是「個性」問題。

個性會形成主觀的意識,使自己的感覺、認知兜在某個圈子裏面,人很難避免這種現象。個性比較強勢的,主觀意識也較強。此時,很多時候不是懂不懂的問題,而是自我防線被起動,或是敏感作祟,而無法明白,不能接受。

如果神在恩典中,突顯出我們在「個性」上的問題,應有面對神的心、相信神的愛,趁蒙恩的心容易被引導的時候,把握在恩典中的操練,使蒙恩成為跳板,在我們身上造就出「更新」的形像。

2. 潔淨長大麻瘋的(可一40-45)

耶穌動了慈心,醫治一位向祂祈求的大痲瘋患者。然後嚴嚴的囑咐他:要謹慎,甚麼話都不要講,只要……。那人出去以後倒說許多的話,把這事傳開了。結果耶穌沒辦法進城工作,只好往曠野去了。

這位蒙恩人只是「急」,不遵行耶穌告訴他的話。雖然把蒙恩的事傳開了,卻阻擋耶穌進城工作。這就是不接受恩典中的靈修所造成的後果。從耶穌告訴他的話,可得一個學習的原則:

(1)謹慎,什麼話都不可告訴人(44)

這是內斂的情操,不讓熱忱變成衝動,在靈修上屬於「靜」的操練。如同馬利亞,從她懷孕生子,天使告訴她之後,她放在心裏,反覆思想。

(2)把身體給祭司察看(44)

身體指著全部的行為。祭司預表神,是真理的意思。這句話提出:用真理的規模對照自己的心思意念、言行舉止。

(3)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44)

按律法的規定去獻祭,這是服事的操練。未經服事的操練就急著作工,就像小孩子還不會走路,就要跑、跳。此等情況,何等的危險。

簡單列舉這兩個神蹟,來看恩典中靈修的方法。盼能成為一個開始,使我們懂得在恩典中看到教訓,靈修自己,完成神的旨意。

三、結語

蒙恩豈無緣故?

彼得向門徒證明,這恩是神的真恩,並勉勵門徒在恩典上站立得住(彼前五12)。在諸多信徒的見證中,發現懂得把握蒙恩機會,靈修自己的人,必能感受到神在恩典中的用心,那是一股無以倫比的感動,這感動存在心裏,成為引導,造就成神所要的器皿,使心中充滿喜樂,多麼令人羨慕。願大家同享此恩。

http://joy.org.tw/holyspirit.asp?num=1584

有關異象異夢

關於異象異夢(上)
https://youtu.be/Wq6JX33F73w

關於異象異夢(下)
https://youtu.be/Xkvq2cBwATE

有關異象異夢的結論 :

1. 以神的話語來做判斷。
2. 領受異象、異夢不需要急著做見證,放在心中反覆思想,等候神的時間與旨意為何 ?
3. 日子臨近,時機滿足之時,做誠實無偽的見證。

獻上至高讚美 (碧候教會 永恆詩班)

我心讚美主  歌唱讚美主  患難中我看見主拯救
雖然受綑綁  我仍然大歡喜
主已經勝過這世界  苦難中我要讚美

讚美我救主  讚美我救主  主必搖動地基  敞開榮耀大門
讚美我救主  讚美我救主  就必看見祂拯救臨到

讚美  讚美 只要讚美主  只要信靠主
祂智慧安排超過  人所測度
主永遠可靠  祂要我相信祂
能救我脫離所有艱難  成就祂美好計畫

讚美我救主(讚美)  讚美我救主(因為我相信)
主必搖動地基  敞開榮耀大門
讚美我救主(讚美)  讚美我救主(因為我相信)
信靠祂的永遠不失望

我雖然現在未能看見前面道路
喔主  我仍然歡喜讚美  我歡喜讚美  我仍然歡喜讚美

獻上至高讚美-20151006-碧候永恆詩班
(有字幕 有一聲咳嗽的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inAUB4Al-A

獻上至高讚美-20160718-碧候永恆詩班於十全教會
(沒字幕 沒咳嗽的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UVcqDuWFQ&list=LLMrEFabATtQhre5ZQEFMR6A&index=6&t=0s

聖餐上屬靈的奧秘性-吳永順傳道-青年團契1999年3月

在古代教會稱為Sacrament,係由拉丁文Sacramentum轉來,意思是宣誓、神蹟、奧祕等。因為聖餐禮是神與人之間的屬靈契約,也是一種極其奧祕的事蹟。(引自謝順道長老 五大教義P46-47)

壹、主設立聖餐的用意及過程

主曾在迦百農的猶太會堂裏,向眾人表示:「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耶穌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人子是父神所印證的。」(約六27)因為當時的眾人尋找耶穌是為了吃餅得飽。(約六1-26)

從人膚淺的見解中,主耶穌要給人更加深入的體會,甚至對他們而言是暫時不能明瞭的奧秘。主耶穌以舊約摩西時代所賜下的嗎哪,僅能使人暫時性免於挨餓,相對的是人子所要賜給人們的才是「天上來的真糧」因為神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人子耶穌。(約六32-33)所以,主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人,永遠不渴。」(約六35)

主又接著預先提到,將來所要設立的聖餐;「人若吃這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約六51)。不但如此,不渴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約六53)。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約六53-56)

猶太人從不喝血,更不吃人的肉。因此主的這番話使他們厭棄,主再強調:「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六63)。主的用意似乎是說:「你們必須完全接受我及我的道理。」就像以色列人的先祖在曠野吃嗎哪一樣。甚至也預告主將來要為眾人的罪流出寶血(太二十六28)。若不領受則自己的罪還在。

到了日期滿足,主將為世人成為代罪羔羊前,祂特別設立聖餐,再次的宣示「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太二十六26、28)

讓我們每逢舉辦聖餐時,都能謹記主的代死恩功(林前十一24-26)。表明主的死,又復活,將來必再來,使我們可藉著主耶穌得勝,死亡的權勢和毒金勾,也就是罪和律法(林前十五55-57),已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使我們不再怕死,而為奴僕(來二14-15),並且今生能因主活著(約六56),在末日復活,並得著永生。(約六54)

貳、從屬靈角度來談餅及葡萄汁

首先談餅,一般教會多數用發過酵的餅,通常用麵包或餅乾代替,本會則強調用無酵餅,因主是在逾越節設立聖餐,在逾越節裏,必須除酵,更何況酵表徵罪。保羅警告哥林多教會時,也以聖餐的角度來切入主題;要他們除惡務盡,勿留微酵而自誇;「豈不知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麼?你們即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因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所以我們守這節不可用舊酵,也不可用惡毒邪惡的酵,又用誠實真正的無酵餅。(林前五6-8)

當用誠實的心彼此相待,不懷陰毒,不嫉妒,不自誇,出言無邪,謙遜為懷,才是以愛相繫。無酵餅乃來自於:

一、磨碎的麥子

即表打破自己不求己益。(林前十24,32)

二、用水調和

表信徒當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3)

三、再置於熱鍋烤熟而成

表同為主名受苦,經歷火煉的試驗與基督一同受苦,反倒歡喜快樂。(彼前四12-14)

其次再談及葡萄汁(路二十二17-20),也同樣是必須經過壓榨方能流出葡萄汁,我們也當效法主為完成神的旨意,而願意被投入壓醡,方能流出從主而來的甘甜;這杯是主為救我們脫離敗壞的轄制並舊約律法的桎梏而設立的,如今我們又為了祂的國度到來,流了多少血汗?

參、讓信徒再一次認清聖餐禮的意義

聖餐禮的基本意義有二;首先記念主的死(林前十一24-25)。主耶穌為了成全救恩,祂必須為全人類背負罪擔,而被釘在十字架上,承受肉身的刑罰與靈魂的刑罰。在肉身上的刑罰,有受鞭打(參:太二十七26、30下),被侮辱(參:太二十七28-30、39-44),釘十字架(參:太二十七35);在靈魂的刑罰,是被神離棄(參:太二十七46),對於恆守神旨意的主耶穌為擔人類的罪,被神掩面不顧,親嚐地獄的死味(參:帖後一9,來二9)。

是主所難以忍受,但主為了愛我們祂情願甘心樂意付出代價。在領受聖餐時,你我可曾立志,願將對祂的記念,化行動為主而活,祂曾經為我們的過犯而被交給人釘十架,備受艱辛,祂曾為叫我們稱義,而從死裡復活。(羅四25)

其次是同領主的血和身體(林前十16)。同領koinonia,有相交、交通、團契、參與、共享之意。所以領受聖餐就是參與基督裏的團契,是我們與基督及同靈之間的團契,祝福的杯是同領基督的血,擘開的餅是同領基督的身體。每逢同領聖餐時,都要提醒自己,努力追求在基督裏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表明在基督裏一體的關係。

結語

我們若能常常像保羅一樣效法基督耶穌,體會耶穌基督的心腸,思及軟弱的同靈與主日遠,像迷失的羊流離失所,遠在荒山深谷徘徊,遠離良牧慈懷的照顧,不能前來同領聖餐及屬靈的團契,就當像保羅的心志;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有誰跌倒我不焦急呢?為眾教會掛心的責任,當天天壓在我們的身上。(林後十一28-29)而不敢推辭不為主作工,必有許多迷羊被尋回歸主懷抱。

http://www.joy.org.tw/holyspirit.asp?num=4550

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

支搭禱告的帳棚-楊志豪傳道-聖靈月刊1998年8月

禱告要「隨時」及「多方」(弗六18),不是只有在聚會時、禱告會時或在教會裏才禱告……

經文:「摩西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離營卻遠,他稱這帳幕為會幕。凡求問耶和華的,就到營外的會幕那裏去。」(出三十三7)

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帶領之下,數百萬人浩浩蕩蕩地出埃及、過紅海,走上茫茫曠野往迦南之路。身為領袖者,肩上之重任何等艱鉅!他不單要處理大小之民事爭訟,又要領導數百萬人在曠野中前進。他們怎麼知道何時起行,何時安營,走哪條路線?幸好,摩西在這繁重的工作中,看一個得力之處,單獨與神相會之地方──一個求問神的帳棚。

一、支搭帳棚

帳棚具活動性,隨著雲柱與火柱之帶領拆下或支搭。百姓們40年之曠野生活都是住帳棚中,摩西禱告求問神的「帳棚」也時常搭起,走到哪裏,就搭在那裏。亞伯拉罕每到一個地方都以築壇為先,如同禱告要「隨時」及「多方」(弗六18),不是只有在聚會時、禱告會時或在教會裏才禱告,追求成長的基督徒要找時間單獨與主相會,時時親近主,主自然親近我們(雅四8),那麼我們與神的關係才有進展,如同摩西面對與神說話(出三十三11)。

二、離營卻遠

領導數百萬百姓,除了要處理百姓的案件,也要面對各種考驗。在百姓居住的營中,充滿了各種的聲音。在順境時,有歡呼跳舞之聲(出十五);在逆境時,有來自閒雜人因貪慾發出之怨言(出十六2);也有因飢渴而發出的呼號;更有來自最親密之人的毀謗與誤解(民十二1)。因此摩西選擇離營頗遠的地方與神相會,在那裏沒有吵雜的聲音,只有摩西懇切地祈求和與神面對面的回答。我們禱告的生活也要如此超脫,舉起禱告的手,如鴿子展翅飛到曠野(詩五十五6),拋開手上之俗事,進入心靈的內室,關上門向神禱告(太六5~6);主耶穌也常常暗暗地上山,或退到曠野禱告(可一35)。遠離了人群的雜聲,才更能清楚聽見神的聲音。

早期的信徒都喜愛到會堂禱告,因敬虔安靜之環境實在更令人享有禱告中得來之能力及屬靈的喜樂。神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賽五十六7),使徒時代之信徒及工人都常相約到殿裏同心禱告(徒二46,三1)。願今日之信徒除了在教會聚會的時間之外,亦多到會堂禱告,暫時離開屬世的營,建立個人的禱告生活。

三、求問神

摩西在帳棚裏不是求神成全他自己的意思或計劃,他來到神面前乃是謙卑自己,尊主為大地求問神。我們在生活或事奉的工作上,是否常以自己的方法辦理事情,或是事事求問神?凡事是否先想到神?我們習慣求問專家,求問他人的經驗,或是求問神?

四、「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

摩西的禱告生活不是只維持一天,一星期或一個月,乃是「素常」,不論是在順境時,逆境時,歡呼時,哀傷時;先知但以理亦是如此,一日三次面向耶路撒冷禱告。試想:今日我們是否建立素常的禱告生活?或是靈恩會後只持續數天的熱度,而漸漸又冷卻下來?

結語

期盼我們一起來支搭禱告的帳棚,讓神的殿成為禱告的殿。當更多基督徒不嫌遠路,願意到「營外」搭起自己禱告的帳棚時,便是教會聖工興旺之時,因為神必與同心禱告的教會同工,而神的名便能因此得榮耀。

http://joy.org.tw/holyspirit.asp?num=9142

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耶穌拿著「生命冊」點名 -北臺中教會黃吳秀 陳月貴整理

行過死蔭的幽谷-北臺中教會黃吳秀口述 陳月貴整理-聖靈月刊2019年9月

耶穌拿著「生命冊」點名 

有一次靈恩會我被安排炊事的聖工,我心裡想,雖然這次無法參加聚會,但我一定要把握機會禱告,於是在廚房裡一聽見大會堂傳來的禱告聲,就立刻進入副堂跟大家一起禱告。禱告時,眼前看到一位身穿潔白長袍的人,全身發亮,手上拿著一本很大的「生命冊」正在點名,也看到祂為每個跪在講臺前的人一一按手賜福。

http://joy.org.tw/holyspirit.asp?num=12894

恩典的門將要關了!-南門教會王明艮姊妹見證

這個異象是這樣的:

我看到有一個很高很大的銅門,銅門的後面有一個通往天國的天梯。從天上有一個大響聲一直重複的說:「恩典的門將要關了!恩典的門將要關了!...」

然後看到許多人都往銅門那邊走,因為大門快要關了!我也很緊張的一直往銅門那邊走...當我快要接近接近銅門時,門的大小只剩下可以一兩個人進得去的大小而已了。

我看到每個要進去的人手裡都拿著包袱巾,頓時之間我慌了!便開始問旁邊的人說你們怎麼都有包袱巾,旁人就告訴我說,你沒有嗎?我們要去見主耶穌一定要帶禮物耶!

於是看到手包巾拿出來的禮物都是他們帶來信主的名單,每個人帶的禮物都不盡相同,有的人拿的是為主所做的工...。我想說完了!此時此刻大家都一直往銅門那邊急著進去!就在門快要被關上的時候,我醒來了!

(南門教會明艮媽媽見證 / 松山教會張黑熊兄繪圖 )


束上真理的腰帶─建立讀經的生活-榖響-聖靈月刊1997年12月

羅馬時代的人都穿外衣與裏衣,外衣通常都用腰帶固定,免得工作時衣服飄來飄去,妨礙手腳的工作;所以他們若準備要開始工作的時候,就會束上腰帶,將外衣的衣襟反摺紮在腰帶裡面。腰帶另外也有增加腹肌力量的功能,特別是軍人的服裝,絕對不能缺少腰帶,軍人在打仗的時候需要使出全身的力量,而力量的根源就在腹部的肌肉,因此腰帶束緊有助於腹肌的用力。當時的服裝沒有作口袋,因此腰帶裡面有時也裝些貴重的物品,充作口袋之用,所謂「腰纏萬貫」或許頗適用於羅馬時代的人。

保羅勉勵我們要作剛強的人,因為我們的仇敵不是屬血氣的人,而是天空屬靈氣的惡魔,所以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才能抵擋魔鬼的攻擊,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弗六12~15〉。整副軍裝的第一個要件就是用真理當作帶子束腰。真理的功能就像腰帶對軍人的重要性一樣,絕對不可缺少。準備工作時要束上腰帶,準備打仗時也要束上腰帶,所以用真理當腰帶束腰只是準備階段,沒有這項準備動作,其他防禦性的配備、攻擊性的武器,都無法產生作用。

為何真理的腰帶如此重要呢?因為腰帶有約束的作用,神的話也是如此。《詩篇》一一九11~13:「少年人用什麼潔淨他的行為呢,事要遵行?的話。......我將祢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祢。」神的話能約束我們的思想,節制我們的慾望。魔鬼對我們的首要攻擊,就是誤導我們的思想,使我們陷入灰暗的思考、悲觀的沉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恣意放蕩,「如果你是男子漢,就不要害怕做這種事」的激將策略,「你已經長大了,卻還像吃奶嘴的嬰孩,活在父母的陰影下」的悖逆情節。這些都是思想的偏差而導致行為的犯錯,只有回歸聖經的教訓,才能得著生命。

腰帶幫助我們產生力量,反覆思想神的話,也會帶出能力。天使對馬利亞預言:聖靈將要臨到她身上,要懷孕生子,所生的聖者要稱為神的兒子,原本馬利亞也不敢相信,沒有出嫁的童女怎麼有這事呢?天使說:「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一37〉。神的應許不會落空,因為神不能說謊話,神不能違背自己的誓言,藉這兩件不能更改的事,好叫我們這逃往避難所,持定擺在我們前頭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勵〈來六18〉,思想神的話越多,力量的獲得就越多。

束上腰帶是預備的動作,我們也要將神的話存在心裡,預備將來使用。平時多讀聖經,存記神的話,有一天遇到患難困苦的時候,聖靈會幫助我們「想起主所說的一切話」〈約十四26〉。主耶穌曾說過十個童女的比喻:有五個聰明的和五個愚拙的童女,她們之間的差別,就是有否預備油在器皿裡。平時如有預備,到了需用的時候,就能不慌不亂。這個比喻裡提到:愚拙的要聰明的分一點油給她們,結果聰明的回答說:「恐怕不夠你我用的;不如你們自己到賣油的那裡去買吧。」或許我們剛開始會覺得聰明的童女怎麼如此自私,分一些油給別人又有什麼關係,只顧自己得救,不願犧牲,真是沒有愛心。其實這裡所要強調的重點是:預備的工作是無法替代的,你作的預備你得到,我作的預備我得到;我不能替你讀聖經,你也不能替我讀聖經,禱告的功夫是自己要付出、自己體驗的,這些預備的工作無法像武俠小說的內力傳功,可以從大師的身上傳遞20年、30年的內功,一定要自己來作預備。

十個童女的比喻的另一個意義,就是預備工作有時間的限制,時候到了,新郎來了,如果你還沒有預備好,就會來不及了,因為那日子、那時辰我們不知道,所以要儆醒趕快作預備的工作。存記神的話也是這樣,現在就開始,不要等一下,不要想以後再說,否則來不及時,就會遺憾後悔。

如何建立讀經的生活?我有幾個建議:

一、設計讀經的環境

把聖經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常常看得到的位置,就會時時提醒自己要讀聖經,同時也要營造讀經的氣氛。勿在一天工作之後,精疲力盡的時候才要讀經,往往讀不到幾分鐘就睡著了,所以讀經的時間應選在精神充沛的狀況下,時間不必很長,效果卻是最好。

二、養成讀經的習慣

有人說,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所以養成良好正確的習慣是成功的第一步。所謂習慣就是一點一滴的累積,日日反覆做同樣的動作,慢慢的就會養成習慣,而後習慣成自然,不讀經反而會很痛苦。讀經就像吃飯一樣,養成定時、定點、定量的習慣,持續一段時間,就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一部分。

三、參考聖經的背景資料

有時讀經時會因讀不懂,而中斷讀經的進度,影響讀經的興趣,所以參考歷史、地理的相關背景也是必要的,對照不同的譯本也有幫助。至於一些經卷的註解和論文,有的可以作參考,但不要盡信參考書的資料,參考即可,有問題最好能找傳道、長執、前輩詢問,一面聽、一面問,一定會有融會貫通的欣喜與快樂。

四、默想生命的讀經方式

聖經像一座智慧的寶庫,要用生命的內省關照,體會聖經的精意,神的話是對我說的,是為我而寫的,教訓我、督責我、使我歸正、教導我學義、叫我得以完全,預備我行各樣的善事。讀經就像照鏡子一樣,要觀照自己的本來面目,了解自己、了解人性。

五、團契讀經與分享

一個人讀經的喜樂若能與人分享,會有助於堅定讀經的興致,一個人有時軟弱,另一個人可以扶持他,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所以當在團契中推動讀經的風氣,共同訂定讀經的進度,彼此激勵,互相討論,分享讀經的心得,一起在靈性上成長。

青春生活是多彩多姿的,年輕不要留白,盼望我們在聖經的造就上不要繳出白卷,對你的信仰和一生都有意義。

http://joy.org.tw/holyspirit.asp?num=9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