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詩篇 相關資料

一、詩篇上行詩-柯恆雄傳道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tHhsokhl28vt-FEr4RstkH4TMwvXYCTE?usp=sharing

二、詩篇賞析-蔡梅曦長老
詩篇賞析(1)-蔡梅曦長老-2018.1226-台北教會聖經專題講座
mp3:
https://taipei.tjchurch.org.tw/download/service/2018/12/20181226-2.MP3
講義: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c1QvTxZRbe8WjlSqBnb91coCmPRK9oUT/view?usp=sharing

詩篇賞析(2)-蔡梅曦長老-2019.0102-台北教會聖經專題講座
mp3:
https://taipei.tjchurch.org.tw/download/service/2019/01/20190102-2.MP3
講義: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bunCNqRMnXjSIQaz2s2QfBoDCumg8I4/view?usp=sharing

三、人生的轉變(詩篇九十篇)-蔡承祐執事-20130626-台北教會
https://taipei.tjchurch.org.tw/download/service/2013/06/20130626.mp3

四、詩篇概論(2)(3)-黃釋恆傳道-2012.07.18,20-大同教會
http://tatong.tjchurch.org.tw/?p=2962

五、大衛向神起誓(詩132)-蔡恆忠執事-20200613-多倫多教會
https://youtu.be/ayZ7cKtvK5w
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美善!-蔡恆忠執事-20200523-多倫多教會
https://youtu.be/7VX2qvnHn64
上行之詩(1)-蔡恆忠執事-20200516-多倫多教會靈恩佈道會
https://youtu.be/igtci7i2DPY
上行之詩(2)上行之詩(4)-郭勝祺傳道-20200516-多倫多教會靈恩佈道會
https://youtu.be/tIS3_RBfkyY
詩篇122
上行之詩(3)-蔡恆忠執事-20200516-多倫多教會靈恩佈道會
https://youtu.be/SE2vZxlrsEY
上行之詩(4)-蔡恆忠執事-20200517-多倫多教會靈恩佈道會
https://youtu.be/psBgtTISuUY
詩篇120
上行之詩(5)-郭勝祺傳道-20200517-多倫多教會靈恩佈道會
https://youtu.be/gMwgHu2N2NI
上行之詩(6)_詩篇120-蔡恆忠執事-20200517-多倫多教會靈恩佈道會
https://youtu.be/ASu0bXrGqEM
這篇小摘要:一個人的信仰要往上爬升,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言語上的挑戰,不只是自己要重視舌頭的靈修,還要學習藉著主耶穌靠聖靈的力量,得勝其他人在語言上的攻擊和中傷。身體很軟弱時,可以藉補充營養及運動,讓身體好起來,但一個人的舌頭是一個人最難克服的,聖經對我們的教導是,要在乎自己說了什麼(雅三20)。

六、詩篇(目前到150篇)-清晨恩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YE3TO7Z6wZmT9v656RzM5UEZKZIUsp-
(若點每章右下角的🔽「說明」,則可見該章更多相關信息)。

七、喜信的資料
https://cse.google.com/cse?cx=010800836275811234682%3Arj5cbpdwwgq&ie=UTF-8&q=%E8%A9%A9%E7%AF%87

八、20240614 真耶穌教會中壢教會禮拜五晚間聚會 詩篇第一篇-張朝欽傳道
https://www.youtube.com/live/mlZGalog-G4?si=XFGS9mEDXChEpI-1

***
詩篇-《進入聖經的世界》-劉明暉弟兄-喜信網站

一. 名稱

詩篇的希伯來原名是 tehillim (讚美詩之意),七十士譯本則稱為 Psalmoi(即用絲弦樂器伴奏的詩歌)。由此可知,詩篇乃是一本詩集,就像今天崇拜的讚美詩,每一篇都有獨立的價值。

二. 形成

要追溯詩歌的源起,向來不是容易的事。早在文字出現之前,詩歌便以「口傳」的方式廣泛流傳。希伯來詩歌亦然,所以儘管大多數以色列人家中都沒有聖經抄本,仍能透過口誦世代流傳,使他們對信仰有極深的認識。那麼,詩篇是如何變成今天的樣子呢?可能的沿革是這樣的:

在詩篇固定為現在的形式前,部分的詩歌便以「小歌集」的型態存在不同的信仰群體(圈子)。例如,「上行之詩」(詩一二○-一三四)可能是猶太人上耶路撒冷守節時採用的歌集,由聖殿的祭司搜集流傳;「可拉後裔之歌」(詩四十二-四十九)和「亞薩的詩」(詩五十,七十三-八十三)則與詩歌班有關。整個搜集工作從大衛時代便開始,歷經約沙法、希西家,一直延續到被擄歸回時期(有人認為以斯拉是最後的輯成者)。因此,詩篇不是一氣呵成的著作,而是由不同作者,在不同時間、空間和宗教演變下寫成的。

三. 標題

在讀詩篇時,我們首先會注意到她的標題(有標題的有一百零一篇,其餘四十九篇沒有標題,猶太人稱之為「孤兒詩」),其中包括作者(或編輯者)、歷史源起、詩歌類型、音樂術語、禮儀用途……等。由於這些標題大多是在詩篇開始流傳與翻譯後(大約主前二、三世紀)才附上去,且與詩篇的正文沒有直接關係,所以向來不受重視。不過當初附加標題的用意原是希望對每篇詩的性質、內容、用途和詠唱方式略作介紹,只因年長日久事過境遷,這些曾是人盡皆知的標題才變得難以理解,因此,我們仍對這些標題作說明:

﹙一﹚ 作者:

如「大衛的詩」、「亞薩的詩」、「耶杜頓的作法」……等。值得提醒的是,所標示的作者,未必就是真正的作者(可由詩的內容與歷史背景判定)。例如某些「大衛的詩」就不一定是出於大衛的手筆。這不是後來的標示者刻意附會,而是一種「集體人格」(corporate personality )的表現。因為大衛的讚美、悔罪、感恩已成為以色列詩歌的精神,正如以色列在亞伯拉罕中信靠神,他們也在大衛中禱告(pray in David)。

﹙二﹚ 歷史源起:

如「大衛逃避掃羅,藏在洞裏。」共有十三處,多與大衛的生平和經歷有關。不過這些詩不全是在事件發生當時寫的,有些是在事後回想起來有感而作的。

﹙三﹚ 詩歌類型:

如「訓誨詩」、「金詩」、「流離歌」……等,用以描述該詩篇的文學特性,不過其真正意義並不清楚。

﹙四﹚ 音樂術語:

這類術語最為隱晦,可能是伴奏樂器(「迦特樂器」),曲調名稱(「遠方無聲鴿」、「百合花」),而細拉(其字義與功用很多,其中可指配樂指導一項)則為配樂指導等。由於這些專用詞早已不再使用,所以其意義已被遺忘,很難確定真正的意義。

﹙五﹚ 禮儀用途:

如「安息日的詩歌」、「紀念詩」、「稱謝詩」……等。詩篇與以色列的崇拜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在獻祭時,他們都會詠唱詩篇,而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這三大節期也有專用的詩篇。不過並非所有的詩篇均為聖殿崇拜而作(如詩二十三)。

四. 分類

希伯來原文與古代大多數版本均將詩篇分成五卷,每卷均以頌榮作結束(即目前和合本的分法)。雖然有人試圖將這五卷與「五經」對照(如「出埃及記」描述選民受苦呼求,「詩篇卷二」則是信徒在苦難中蒙救),但是顯然過於的牽強,而每卷中的詩篇在性質上也缺乏一致性,因此對我們了解詩篇並沒有太大的幫助。比較理想的分法是按內容(題材)或是形式(genre)來分:

﹙一﹚ 按內容分:

此法認為詩篇乃是歷史的產物,因此唯有對詩篇的成書過程、作者、時期、出處、目的及底本加以研究,才能了解各篇的意義,所以亦稱「歷史法」。依此,我們可將詩篇分成國事詩、詠史詩,懺悔詩、自然詩、患難詩、君尊詩、咒詛詩、智慧詩、彌賽亞詩……等數類。然而,詩篇的背景並不易掌握,例如詩篇第二篇,我們只知她是一篇預言,指著將來教會要受逼迫的事,但確實的背景就不清楚,因此,歷史法有其先天限制。

﹙二﹚ 按形式分:

此法不再強調個別詩篇作品的寫作時代和背景,轉而探討詩篇在公眾崇拜或個人靈修中的用途。換句話說,此法認為詩篇與以色列人的宗教事務有關,而形式相同的詩歌,其用途(功能)也相似。因此,要解釋詩篇,就得先了解其文學形式,並產生此詩篇的境遇。依此,我們可將詩篇分成三大類:

1. 讚美詩:用於獻祭、慶典、大節日。其基本結構為──崇拜的呼召:呼籲人們讚美耶和華。讚美的話:如讚美神的創造、拯救、屬性。結論:呼籲會眾再次頌讚神或順服神(如詩八,三十三,一一四……等)。

2. 哀歌:是個人或國家遭難時對神的懇求。由「申訴」(①向神呼喊陳述苦況祈求幫助)與「讚美」(④表明信靠⑤許感恩願⑥對神頌讚)兩部分組成(如詩十三,十七,七九、八○)。

3. 感恩詩:是蒙神拯救後的頌讚。其結構為:引言:表明稱謝神的動機。內容:回顧他的苦境,並如何呼求,蒙神拯救的經歷。③結語:詩人重新表達要永遠稱謝,或鼓勵他人與他一同歡呼(如詩九十二,一○七……)。

比較這三類詩篇,我們發現「讚美詩」是信仰風平浪靜的作品,世界在神的治理下顯得美好而有秩序,因此不時湧現快樂、幸福的氣氛。然而信仰並不保證風調雨順,往往苦難才是人生實況。而「哀歌」正是反映這種信仰掙扎的作品。至於「感恩詩」則是哀歌的延續,也是一種敘述經歷的詩歌。不同的是,哀歌中的感恩只是詩人所許的願,是苦難中信心的投射,而在感恩詩中,苦難已經過去,一切危難、苦楚反成讚美的原由。按「形式」分類最能掌握每篇詩的信息,因此我們閱讀時最好先由形式入手,再兼採歷史法的優點。

■解釋原則

一般人讀詩篇時,常是希望找出所謂「金句」,作為信仰的勉勵,或是讀到合用的經節,滿足當下的需要。例如孤單無助時讀到「我父母離棄我,耶和華必收留我。」(詩二十七10),心裏立時就得了安慰。這種靈修性、個人性的讀法,自有一定的價值。但是由於應用經文時,常是抽離式的任取一、二節,所以不免產生偏差。有時也有忽略某些詩篇的傾向(一些「看起來」不易應用的詩篇就被略過),使我們對信仰的認識變得狹窄而支離破碎。因此,我們對詩篇的應用,最好以正確的解釋為基礎。談到解釋,自有其基本原則,茲分述如下:

一. 了解詩文特性

解經的一項重要原則,是按經文的體裁與格式來處理,因此,對於詩篇,就要把它當作詩來了解。與我國古詩不同的,希伯來詩歌不特別注重押韻、節奏,而重思想的平行或對稱(類似我國的偶句或駢文)。因此,在閱讀時不能把一句當成一個單位,而要辨識同一組的平行句,才不會中斷詩人的思想,削弱他的語氣,或錯解他的原意。這種詩體結構的分析,常能幫助我們重整一句斷續的經節,或明白一段艱深的經文,在解釋上很有幫助。

例如,我們讀阿摩司書六章12節:「馬豈能在崖石上奔跑?人豈能用牛耕種呢?」對第二句常不解其意。若熟知詩文的特性,便明白第一句與第二句同是強調「不可能」,所以可以將第二

句理解為「人豈能『在海上』用牛耕種呢?」。再如,詩篇二十二章16節:「犬類圍著我,惡黨環繞我,他們扎了我的手,我的腳。」把這節解釋成有許多真正的狗圍繞著詩人,雖也說的過去,但若知此句乃「象徵平行」,則「犬類」便是比喻第二行的惡黨,由於希伯來平行句的變化甚多(包括同義平行、反義平行、綜合平行、高潮平行、象徵平行……等),在此就不一一介紹。

詩人在寫作時,也常應用一些文學技巧,讓他們的信息受到讀者的注意。例如以「兩岸猿聲啼不住」來暗示淒涼,以「白髮三千丈」來舖飾愁緒。詩篇也廣泛的運用了這些手法,所以我們對於這些明喻、暗喻、擬人、誇飾、類名……的修辭技巧也必須有所了解。例如,「我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濕透」(詩六6)乃是一種誇張手法,就不能按字面解釋。再如「滄海啊!你為何奔逃」(詩一一四5)乃是一種「擬人呼告」,所以對著沒有知覺感情的物件說話。

更有趣的是雙關與擬聲。前者是用一個詞語來暗示一個發音相近或相同的詞語,造成雙重的含義;後者是用同音字來表達作者的意思。例如阿摩司八章1-2節,神問阿摩司:「你看見什麼?」阿摩司說:「一籃夏果」,這「夏果」與「終結」的希伯來發音幾乎相同,我們便知此處是指終局已臨到以色列民身上。雖然許多詩歌的特性,在翻譯時已失去,不過我們若有心查考,仍能有許多新的發現。

二. 掌握形式結構

如前所述,對詩篇形式結構的掌握,是我們了解詩篇的關鍵。因此,在開始閱讀詩篇時,應該先作如下的分析:(一)認清說話者是誰(個人或團體)?若是個人,是否是代言人(君王、先知)?(二)判斷詩篇的情緒。詩篇經常徘徊在讚美與哀歎二種情緒之間,有時則兩者兼有。如能確定其情緒導向,對整個解釋工作會有莫大的幫助。(三)探索生活處境(是國泰民安、國破家亡、個人苦難等「歷史處境」,或是登基、節期、朝聖等「禮儀處境」)。過去我們傾向於把詩篇當成私有靈修作品,研讀的重點都放在個人掙扎的歷程,忽略了詩篇在以色列人宗教生活的意義。當以色列人遭遇天災人禍,或國破家亡時,他們就會一同舉哀(亞八19;珥二17),遇到困難時,也會到聖殿去解決,透過崇拜的禮儀讓自己提昇。換句話說,不論歡愉或困難都是在信仰群體中同甘共苦,一起解決。如果不了解這種群體性(Communal),是很難去了解某些詩篇的。

三. 配合史地背景

詩歌乃詩人情感的發抒,因此若能體會詩人心情,與詩人在詩中相遇,對我們了解詩篇有相當的幫助。例如詩篇九十篇這首古老的默想詩,將我們的思緒帶到冬夜的荒野,坐在守夜的牧人中,深覺人生的短暫好似「夜間的一更」。時間默然逝去,聽到遠處沖過的激流,人生也急遽的「如水沖去」。有時為排遣寒夜的寂寞,天南地北的聊起來,最後仍是「一聲嘆息」的結束談話,後歸於寂靜。

不過,對詩人心態的揣摩,有賴史地背景的配合。例如我們想了解詩篇五十一篇悔罪之人的內心狀態,就得參閱撒母耳記下十二章一-13節的記載。而以色列人的自我了解,更是建立在歷史事件上(不斷的經歷危難與拯救,處患難而發哀求,蒙救贖而發讚美,從困境與厄運中體驗到神是聽哀求的神)。了解這點,便不難明白為什麼詩人在「深坑」「淤泥」中仍能發聲讚美,也不難體會詩人何以確信「我必不至缺乏」(申二7,八9)。

至於地理環境也相當重要。例如,聖地的山多以石灰岩構成,是以懸崖峭壁,又多山洞,在戰爭時,便成了百姓的天然避難所(詩十一1,三十一3、4,五十五8-9)。而驟降的晚雨往往對牧童及牲畜帶來莫大困擾(詩六十九2-4),面對這種災難,只有靠神來解救(詩十八17,一四四7),此外詩人將神描寫成如牧人帶領羊群(詩二十三),也是由於他們的畜牧經驗,了解牧人對羊群的引領、保護、供給,故能深體牧人之心。因此,對於史地背景的了解,不僅能使我們了解詩人所用的詩體意象( poetic image ),更有助我們體會經文背後信仰群體(或個人)的掙扎與見證。

四. 尊重經文原意

有些人在讀經時,常喜歡標榜靈意解經,憑自己的主觀意思來領會,甚至附會。其實,靈意解經並不是自由解經,隨意解經,而是由聖經的字面背後讀出精意來。因此,仍要站在聖經字面的基礎上,不能憑著自己主觀的經歷隨意解釋,且要符合聖經的一貫性與和諧性。同時,我們讀經時,要能區別「解釋」(聖經說些什麼)與「應用」(對我個人的意義),不可誤將個人的應用當成聖經的原意。

例如,我們讀到「耶穌餵飽五千人」,就該按字面的意義,把它當成真實的歷史事件來理解(有些不信的學者無法接受變餅的神蹟,便否認故事的真實性,認為這只是說明耶穌能滿足聽眾的心靈需要)。當然,我們在應用時,可以將這段經文理解為:耶穌是生命的糧,滿足我們心靈的飢渴,卻不可逕以此「個人應用」作為經文的真正解釋。

再如詩篇一二二篇6節:「你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耶路撒冷啊,愛你的人必然興旺!」正確的解釋,是把它看成猶太人為所愛慕的耶路撒冷城獻上禱告。有了這樣的字義基礎後,才可多方的應用在我們生活當中(如為教會求平安)。

此外,解釋詩篇時,不可隨意作神學上的引申,而應認清作者的原意為何?例如:詩篇六篇5節:「在死地無人紀念你,在陰間有誰稱謝你?」不能作為死後沒有知覺的依據。因為它不是討論死亡的神學,而是強調如果信徒死了,就不能再在地上的公共崇拜讚美神。凡此,都應小心分辨。因為,按正意分解神的道(提後二15)才是神所喜悅的。

五. 咒詛詩的解釋

詩篇中的咒詛詩(imprecatory psalms,如詩篇三十五、六十九、一○九篇及一些散見經文)常令我們感到困惑。因為,詩中嚴厲、偏激的咒詛似乎與新約愛仇敵的立場(太五43-48)相違背。因此,有人避而不談,有人以為這是詩人受壓時的偏差心態,不能代表神的旨意,有人以「漸進啟示」為由,認為舊約的倫理標準比新約低。

對上述解釋,我們並不滿意,因為我們相信這些詩也是神的啟示,因此正確的態度不是逃避,而是認真的面對它。至於主張新、舊約倫理標準不同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愛人如已」(利十九18;出二十三4-5)也是舊約的行為準則,主耶穌極有愛心,卻也不攔阻祂斥責法利賽人(太二十三),同時所謂「漸進啟示」乃是由模糊到清楚,而非由錯誤到完全,他們是誤用此一術語了。

是以,較理想(雖還不完全)的解釋如下:

﹙一﹚ 有些嚴厲的話不可按字面解釋(如「敲碎他們口中的牙」,「拿你的嬰兒摔在磐石上」)。因為詩人為表達其忿怒,往往會予以誇飾,事實上詩人的行為並非如此。像大衛總是善待掃羅,不予報復(撒上二十四1-7,二十六1-11)。

﹙二﹚ 在這些詩中,詩人是「無辜的」,而仇敵則是「無故的」待他,且詩人自己絕未採取報復手段,只將此事交託給神,遵守了「伸冤在神」的原則(申三十二35)。

﹙三﹚ 這些咒詛乃是對未來的預言,如詩六十九25及一○九8是論猶大的結局(「願他的住處變為荒場」,「願別人得他的分」)。

﹙四﹚ 這些咒詛是源自對罪惡的恨惡與對聖潔的愛慕,而非出於一己的私怨。因為神是公義聖潔的,而詩人對罪惡的敏感、忿怒,正是基於神的榮耀而發,用以宣告惡人最終必面臨的審判(如果惡人始終不肯悔改的話)。

■現代意義   

作了那麼多分析與解釋的功夫,目的不外乎在正確的解釋基礎上,開發出詩篇對今日的意義。因為,神的自我啟示,在每一時代都需要重新去聆聽、了解、重組,然後去闡釋與回應的。然而我們以往閱讀詩篇的某些「習慣」卻可能攔阻我們對詩篇的全面性了解。

第一,是上述靈修性、個人性的解讀習慣。我們肯定此法的價值,但若僅將詩篇當成「靈修手冊」來使用,顯然是忽略了詩篇中強烈的猶太民族特質。因為,詩歌在個人情感抒發之餘,往往也反映了時代的意義。

例如我們讀過的許多古詩,表面上談的是征人思遠、棄婦含愁、達人知命、遊子懷鄉,其實在字裏行間的輕怨薄怒裏,已言近旨遠的反映了古今無殊、異代同調的悲痛。詩篇亦然,往往一句讚美,一句呼求,就包含了複雜糾葛的歷史經驗、民族血淚。如果我們不想錯失其間豐富的意義,就不能再死守以往的閱讀習慣。

第二,是不顧現實的駝鳥心態,這與「成功神學」有異曲同工之妙,以為只要有信仰,生活就會充滿甜蜜與快樂。這種舒適主義很符合現代人的想法,卻不是聖經的主張。因為,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苦難、孤單、焦慮、迷惘都是生命真實的一面。然而,抱持上述心態的人,往往不顧冷酷的現實,繼續唱著快樂的詩歌(非真正體悟信仰後的樂天),對於佔詩篇篇幅三分之一的哀歌(六十首左右)往往避而不談。在他們看來,這些描寫黑暗的詩篇,是一種不信與失敗,在信仰的世界裏不該有這些埋怨、懷疑、申訴的。

我們同意真正的信仰應該是滿有喜樂盼望的,但這並不否認痛苦、掙扎的真實性。沒有深度的體認,那些信心的話語可能變成空泛的口號或信條。而風調雨順下的敬虔和靈性,也往往是溫室而不切實際的。因此,唯有莊嚴的面對生命本相,接納其中的快樂與悲傷、失落與盼望,才可能對詩篇有正確的理解。

我們今日的處境,其實與詩篇頗為類似。繁忙的都會生活,緊張的人際關係,無窮的物質追求,將我們擠壓的形容憔悴,在職業性的笑容背後都是深度的憂愁。為什麼我們唱詩提不起勁?聽道心不在焉?灰心疲憊的來到神的殿,又灰心疲憊的回去?為什麼所知所信和現實生活的差距如此大?

不同的時空,一樣的問題──同是面對信仰與經驗的掙扎(信仰的宣告是一回事,實際的經驗是另一回事)。對此生命中的黑暗,以色列人沒有逃避,也沒有妥協,他們大膽來到神的面前,向神申訴、陳情,甚至埋怨(如「主啊!求你睡醒,為何儘睡呢?」「這都臨到我們身上,我們卻沒有忘記,也沒有違背你的約」)。這種坦誠,直接的表達,在習慣與神保持禮貌性距離的我們看來,恐怕頗不習慣。但是,真正關心、體恤人的神並不介意誠實的抱怨,祂不要我們客客氣氣,虛與委蛇,祂要我們坦誠。因為,沒有一種情緒是不能帶到神面前的,否則他就不是全然誠實的生活在神面前。而且受苦不敢訴說,傷疤就會掩蓋起來,永遠不得醫治,除神之外,還有誰能醫治心靈創傷呢?

那麼,這些申訴、埋怨、疑惑是不信的表現嗎?正好相反。詩人的盡頭正肯定了神的介入是唯一的希望,因此,這些哀歌不是消極的

呻吟,而是積極的信靠,因為,在承認自己軟弱與限制的同時,他看見苦難不是無往不利的,神凌駕在苦難之上,不管他是因罪受苦,或是無緣無故受苦,到神面前才是解決之道。而過去的信仰經驗,更成了支持他信靠的力量。沒錯,神是沈默得可怕,但是除了神,我們還有別的希望嗎?就在這反反覆覆的掙扎中,信仰一層又一層的提昇,起初的失望、怨懟竟成了感謝與讚美。原來,在痛苦中人也能發聲讚美啊!

在人生旅程中,其間的變化往往不是我們能測度的。但詩篇告訴我們,不論處何環境,都不要忘了與神對話,而且愁苦不也獨當,苦難不需無言,一切問題都能夠在信仰群體的同甘共苦中得到解決。這樣一套信仰模式,正切合我們的需要。因為,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我們的神卻永不改變!

https://joy.org.tw/goodnews_books_content.asp

----
2024/08/07(三)守信約的神(詩篇一零五篇)_許奇英長老-分子尾教會
https://www.youtube.com/live/RDCH8mAajrE?si=g6Fko9yMbwhqr6tj
113.08.08 晚間聚會 - 徹底的認罪 詩篇51篇 許奇英 長老
https://www.youtube.com/live/4sTwhc1jdpU?si=enTWYE8SNdC0Wego
113.09.06 晚間聚會 - 歎惡人當道 (詩52篇) 許奇英 長老-永和教會https://www.youtube.com/live/GITgfBOQFtg?si=XovVGjqAzJJwwGLd

上行之詩(9篇)-周瑞霖傳道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Wgs581jzXygtvmAkkNEhGmMfPYqorP0t
上行之詩(9)-周瑞霖傳道-20200224-溫哥華教會
https://youtu.be/0Jjz3pShgck